每年,学校里各级各类比赛不计其数,学生的、教师的,都有。见多了,不免对某些比赛产生了疑惑。
“比赛”本是一种单纯的竞技活动。然而,现今的种种比赛却成为文艺商业化的附庸品。它常常以一种促销的面孔为某些商业行为推波助澜。曾参加过一个部门组织的竞赛,原本这是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但比赛的规则却把参赛名额的分配挂到了订阅某杂志的数量之上,致使某些学校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名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征订上百份的同类杂志,除了一部分被用于参赛者作为比赛用书以外,其余的都被尘封在仓库的角落里。而其余那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学校,无奈之余只得把订阅的任务摊派到了每个学生的头上。由此而引发的一连串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而那些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比赛更是多如牛毛,众多师生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收到一些来自各类大赛组委会的获奖通知,读过事宜,行文千篇一律,“你的××大作,经我会严格审批已经入选,你只需交纳×元或订阅×册书(书价让人瞠目结舌),立刻寄来获奖证书及作品集。”而在各类报刊的角落里,也常无孔不入地刊登着一些真真假假的“参赛信息”,“……每篇参赛作品交评审费×元,……获奖率达100%。”遥想古时文人们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费尽心机,而我等后学之士面对众多的“荣誉”却无法消受,这恐怕是孔乙己在世时做梦也不敢想的吧!
关于“比赛”,众所周知,必须是参赛者与参赛者之间的单独竞争。但时常有些比赛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省缺了比赛的某些程序。于是,“双簧”式的比赛便应运而生。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为了获奖都可以联起手来演“双簧”,笔者曾亲眼目睹过学生拿着老师的书画作品去参加少儿书画大赛、拿着老师制作的航模去参加航模比赛。更有荒诞者,某“大赛组委会”明目张胆地宣扬比赛作假,“假如你无暇撰写论文,我院可请专家为你撰写,每篇×元”。打假,又有了新的战场!
对于荣誉,君向往之,但对于染满铜臭与利欲的比赛,却应众唾弃之。(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